不良工程地質現象(不良工程地質現象有哪些)_不良工程地質問題

導讀:
常見不良地質類型及其危害
斜坡運動類災害
斜坡運動類災害主要包含兩種類型。第一種是滑坡現象。斜坡上的巖石或土壤在自然或人為因素影響下會整體下滑。這種現象常發生在暴雨季節或地震后。滑坡會破壞道路、橋梁和建筑物。第二種是崩塌災害。陡峭山坡上的巖石突然脫離山體墜落。崩塌多發生在巖層結構脆弱的區域。這類災害可能由雨水滲透或人工爆破作業引發。
流體運動類災害
泥石流是典型的流體運動災害。這種災害多發生在山區溝谷地帶。暴雨或冰雪融化會引發混合著泥沙石塊的洪流。泥石流具有爆發突然和破壞力強的特點。另一種流體災害是地面塌陷。這種現象常見于地下存在溶洞的區域。地下水長期侵蝕會形成地下空洞。當空洞頂部無法承受地面壓力時就會突然塌陷。
特殊土質類問題
軟土是常見的特殊土質問題。這種土壤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河灘地區。軟土含水量很高。土壤顆粒間存在大量水分。這導致土壤承載能力非常差。工程建設時可能出現地基下沉。雜填土是另一種問題土質。這類土壤由建筑廢料和生活垃圾堆積形成。填土層結構松散且不均勻。容易造成建筑物基礎不穩。
不良地質對工程的影響
基礎穩定性問題
軟土地基容易發生沉降。建筑物可能出現傾斜或開裂。溶洞區域地基承載力不足。可能造成地面塌陷事故。雜填土地基結構不均勻。不同區域沉降程度差異大。
施工安全問題
滑坡區域施工存在山體移動風險。可能掩埋施工設備和人員。崩塌區上方巖石隨時可能墜落。威脅現場作業安全。泥石流突發性強。可能沖毀臨時施工設施。
工程成本增加
處理軟土地基需要特殊工藝。這會顯著增加施工成本。溶洞區域需要注漿加固。材料和人工費用大幅上升。崩塌區需要設置防護網。增加邊坡治理開支。
不良地質形成原因分析
自然因素影響
強降雨是主要誘發因素。雨水滲透會軟化巖層結構。地震活動破壞地質穩定性。容易引發滑坡和崩塌。河流長期沖刷坡腳。削弱斜坡支撐力。
人為活動影響
過度開采破壞山體平衡。爆破作業震動巖層結構。隨意堆放棄土加重坡體負擔。植被破壞減弱水土保持能力。地下水過度抽取形成空洞。
不良地質識別方法
地表特征觀察
滑坡區可見弧形裂縫。坡體表面有階梯狀地形。崩塌區巖體破碎松散。坡腳堆積大量落石。泥石流溝谷呈V型斷面。溝內常見沖刷痕跡。
儀器檢測手段
地質雷達探測地下結構。可發現隱藏的溶洞。傾斜儀監測坡體位移。預警滑坡風險。土壤取樣分析成分。判斷土質類型特性。
工程防治措施
結構加固方法
設置抗滑樁阻擋坡體移動。修建擋土墻支撐不穩定邊坡。注漿填充巖層裂隙。提高整體穩定性。鋪設土工格柵增強地基承載力。
排水系統建設
開挖截水溝分流地表徑流。設置盲溝排出地下滲水。坡面覆蓋防水材料。減少雨水滲透。修建沉砂池攔截泥石流物質。
生態治理措施
種植深根植物固定表層土壤。恢復坡面植被覆蓋。修建階梯式護坡。減緩水流沖刷。設置防護林帶過濾泥石流。
工程建設必須重視地質勘察。提前識別潛在風險區域。根據不同類型采取對應措施。結合工程實際選擇治理方案。通過綜合防治手段降低災害風險。確保工程安全和經濟效益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