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現合同糾紛_出現合同糾紛介紹人怎么處理

導讀:
合同糾紛處理全流程指南
一、糾紛類型要分清
合同糾紛發生在簽合同的雙方之間。當雙方對合同內容理解不同,或者沒有按約定執行,就會引發糾紛。常見的糾紛類型分為四種。
第一種是關于合同執行的糾紛。比如交貨時間晚于約定日期,或者貨物質量不達標。第二種是取消合同的糾紛。一方想提前終止合同,另一方不同意。第三種是修改合同的糾紛。雙方對合同條款調整意見不一致。第四種是賠償金額的糾紛。一方要求賠錢,另一方覺得金額太高。
二、處理糾紛五步走
第一步是收集證據。需要找出合同原本、付款記錄、溝通記錄等材料。保存好雙方往來的短信和郵件。第二步是明確自己的要求。想清楚是要對方繼續履行合同,還是要對方賠錢。第三步選擇解決方式。先嘗試私下協商,協商不成再找調解機構。第四步請專業律師幫忙。遇到復雜情況要盡早咨詢法律專家。第五步準備好所有材料。根據選擇的解決方式,整理好需要的文件。
三、四種解決方式對比
最簡單的方式是雙方自己協商。這種方式省錢省時間,還能保持合作關系。如果協商失敗,可以找中間人調解。調解機構可以是商會或社區調解員。調解結果需要雙方自愿接受。
調解不成功的話可以選擇仲裁。仲裁需要雙方提前約定好仲裁條款。仲裁員通常是行業專家,處理速度比法院快。仲裁結果具有強制力,可以直接申請法院執行。
最后的手段是向法院起訴。訴訟程序公開透明,但耗時較長。法院判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。如果對方不執行判決,可以申請強制執行。
四、實際案例看操作
某建材公司向工廠訂購設備。合同寫明三個月內交貨,但工廠拖了五個月。建材公司要求工廠支付違約金。根據合同法規定,未按時交貨屬于違約行為。法院判決工廠按合同約定賠償。這個案例說明保存交貨時間證據很重要。
房地產公司購買企業股權時遇到問題。賣方沒有按時辦理股權轉讓手續。買方根據法律規定要求解除合同。法院支持買方訴求,判決賣方退還定金并賠償損失。這個案例提醒大家要注意合同中的時間條款。
五、法律條款這樣用
合同法第107條明確規定違約要擔責。不管有沒有造成損失,違約方都要承擔責任。合同法第96條給出解除合同的條件。當主要約定被違反時,受害方有權終止合同。
仲裁法第53條說明仲裁結果的生效時間。裁決書發出當天就產生法律效力。民事訴訟法第237條涉及仲裁異議處理。對仲裁程序有疑問要在開庭前提出來。
處理合同糾紛要分步驟進行。先嘗試友好協商,協商不成再走法律程序。關鍵要保存好各種證據材料。遇到復雜情況及時找專業律師咨詢。了解基本法律條款能更好維護自身權益。選擇解決方式時要考慮時間和成本因素。通過正確方法處理,多數合同糾紛都能妥善解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