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動產登記費誰來承擔_不動產登記費是什么費用

導讀:
房產登記費糾紛:買賣雙方究竟該誰買單?
一、真實案例引發的思考
去年發生在北京某小區的糾紛引起廣泛關注。張女士將名下房產賣給王先生,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"賣方負責過戶手續"。但辦理房產證時,雙方為380元登記費發生爭執。張女士堅持認為買方應當承擔費用,王先生則拿出合同條款據理力爭。最終這場爭執演變成肢體沖突,驚動警方到場調解。
這個案例反映出三個關鍵問題:第一,房產交易合同容易遺漏費用明細;第二,買賣雙方對法律條文理解存在偏差;第三,小額費用可能引發大矛盾。數據顯示,2025年全國房產交易糾紛中,登記費爭議占比達到17%,成為繼房款支付、交房時間之后的第三大矛盾焦點。
二、法律條文與收費標準
我國《民法典》第210條明確規定,不動產登記屬于行政確認行為。登記費本質是行政機關收取的服務成本費用,與房屋交易價格無直接關聯。2025年最新施行的《不動產登記收費辦法》將收費標準細化為三類:
1. 新建商品房首次登記:每件500元
2. 所有權轉移登記:住宅類每件300元,非住宅類每件600元
3. 變更登記及其他業務:每件100元
這些費用包含證書工本費、檔案查詢費等全部行政收費項目。需要特別注意,中介機構收取的"加急費""代辦費"屬于商業服務費,與法定登記費性質不同。
三、費用承擔的責任劃分
確定登記費承擔主體需綜合考量三個要素:
(1)合同約定優先原則
買賣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費用承擔的,應當遵照執行。例如明確寫入"買方承擔交易產生的全部登記費用",則該條款具有法律效力。但合同條款不得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,某開發商在格式合同中要求買方承擔抵押登記費,該條款后被法院認定無效。
(2)法定責任劃分原則
當合同未作約定時,按照《城市房地產管理法》第35條處理。該條款規定,所有權轉移登記由權利取得方(買方)申請辦理。參照此規定,登記費通常由買方承擔。但賣方存在協助辦理的法定義務,某案例中賣方拒不配合提交材料,最終被法院判決承擔買方額外產生的誤工損失。
(3)交易慣例參考原則
二手房交易中逐漸形成"賣方承擔原始登記、買方承擔轉移登記"的慣例。新建商品房交易中,開發商多會提前告知登記費由購房者承擔。但慣例不具有法律強制力,關鍵仍以合同約定為準。
四、糾紛預防與解決策略
為避免登記費糾紛,建議采取以下預防措施:
1. 合同簽訂階段
要求中介機構提供完整費用清單,將登記費單獨列明。某購房者通過細化條款,成功避免被收取重復的"權證服務費"。對于精裝房交易,特別要注明是否包含家具設備的登記費用。
2. 費用支付階段
堅持在政務服務中心窗口直接繳納登記費,拒絕代收代繳。某中介公司挪用客戶登記費的案件顯示,直接繳費可降低資金風險。保存好繳費憑證原件,某案例中買方因丟失票據,多花了3個月補辦證明。
3. 爭議解決階段
可依次采取協商、調解、訴訟三種方式。海淀區某案例中,買賣雙方通過街道調解委員會達成各付50%的解決方案。若涉及金額較大(超過訴訟費成本),建議直接向法院起訴。某價值千萬的商鋪交易糾紛,法院最終判決按過錯比例分擔費用。
五、特殊情形處理指南
1. 遺產繼承登記
繼承人需共同承擔登記費,某三兄妹繼承房產,按繼承份額分攤了登記費。放棄繼承權者無需繳費,但需辦理書面聲明的公證手續。
2. 夫妻更名登記
婚內房產加名僅需80元工本費,某夫婦通過提前咨詢,節省了不必要的代辦費用。離婚析產登記需注意財產分割協議的具體約定。
3. 法拍房登記
買受人需承擔全部登記費用,某法拍房競得者因未預留登記費預算,導致延遲過戶產生違約金。建議預留1%成交價作為登記相關費用。
4. 農村宅基地登記
目前全國推行免費登記政策,某村民節省了380元登記費。但需注意測繪費等衍生費用仍需自行承擔。
5. 涉外房產登記
外籍人士需增加翻譯公證費用,某美籍購房者額外支付了2000元翻譯服務費。建議提前確認使領館認證要求。
當前不動產登記電子化改革正在推進,已有12個省市試點"零材料辦理"。但紙質證書仍需要繳納工本費。建議買賣雙方在交易前通過12345政務服務熱線咨詢最新政策,也可登錄自然資源部官網查詢具體收費標準。記?。好鞔_約定、依法辦事、保留憑證,是避免登記費糾紛的三個關鍵要點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