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監理要點(地質災害監理資質業務范圍)_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資質管理辦法

導讀:
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五大核心要點
一、治理工程的法律基礎與實施原則
我國環境保護法第四條明確指出,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政策。國家通過資源循環利用、生態保護等措施,確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。第五條規定治理工作必須遵循預防為主、全民參與的原則。國土資源部于2025年頒布的監理細則,在2025年、2025年經過兩次修訂,形成完整的地質災害治理法律框架。
這些法規要求施工單位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執行。監理單位需要核查施工方案是否符合法規要求,重點檢查施工許可證、人員資質等文件。發現違規操作時,監理方有權要求停工整改。
二、施工質量的關鍵影響因素
施工質量主要受四個因素影響。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直接決定工程質量,特別是鉆工、焊工等關鍵崗位必須持證上崗。所有參與人員都需要接受質量意識培訓,明確工程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性。
材料質量是工程質量的基礎。水泥、鋼筋等主要材料進場時,必須檢查出廠合格證。混凝土配比需要現場取樣測試,嚴禁使用不合格材料。監理人員要全程監督材料運輸、儲存過程,防止材料受損。
機械設備選擇需要考慮地質條件。鉆機、灌漿機的型號要與施工方案匹配,張拉設備必須定期檢測。操作人員要嚴格執行設備保養制度,發現故障立即維修。
特殊地質環境需要特別處理。遇到溶洞發育區域,要增加錨索注漿頻率。低溫天氣澆筑混凝土時,需要采取保溫措施。監理人員要根據環境變化調整監測方案。
三、施工全過程質量管控措施
施工前必須做好三項準備。技術負責人要組織圖紙會審,對新工藝進行專項培訓。建立由項目經理牽頭的質量管理小組,制定各工序驗收標準。材料運輸要采取防震包裝,重要構件安排專人押運。
施工過程實施四級監控。每道工序完成后,班組先自檢,質檢員復檢,監理終檢。關鍵節點實行24小時旁站監理,特別是混凝土澆筑、錨索張拉等工序。每周召開質量分析會,使用因果分析圖排查問題。
建立質量責任追溯制度。每個施工段指定責任人,在構件上標注工人工號。發現質量問題時,能快速找到責任環節。實行質量獎懲制度,優秀班組獲得獎金,不合格工程必須返工。
四、關鍵工序技術控制要點
錨索施工要注意七個細節。腳手架必須用扣件固定,鉆機底座加裝防滑墊。遇到塌孔立即注漿加固,清洗孔道后用探孔器檢測。鋼絞線排列要均勻,死彎部位必須截斷。張拉設備每班使用前校驗,分級加載時記錄伸長值。
抗滑樁施工遵循九步流程。開挖前做好地面排水,每下挖1米支護一次。護壁模板拆除需達到設計強度,鋼筋接頭避開滑動面。混凝土連續澆筑,振搗時間不少于30秒。樁頂設置位移觀測點,雨后增加監測頻率。
隱蔽工程實行雙重驗收。錨孔深度、鋼筋綁扎等隱蔽部位,需要施工方和監理方共同確認。驗收過程拍攝影像資料,填寫會簽單存檔備查。
五、工程驗收與長效管理機制
建立三級驗收體系。施工單位完成自檢后,監理單位組織預驗收。邀請地質專家進行初步驗收,重點檢查實體質量和檢測報告。設置一年觀察期,經歷雨季考驗后開展終驗。
驗收標準包含六個指標。結構尺寸誤差不超過3%,錨索預應力損失率小于15%。混凝土強度試塊合格率100%,坡體位移量控制在設計范圍。資料檔案要完整,包含材料檢測記錄、工序驗收單等。
后續管理實施三項措施。在治理區設立警示標志,禁止開挖坡腳。雨季前清理排水溝,每月檢查防護結構。建立群眾監測網絡,發現裂縫及時上報。監理單位每年回訪,評估工程防護效果。
通過這五大環節的系統管控,能有效提升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。既保障施工過程規范,又確保治理效果持久。這對保護群眾安全、維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。


